附件:
?
湖南省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實施方案
(2013-2015年)
?
為貫徹落實《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湖南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動計劃(2013-2015年)》等文件精神,進一步推動我省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上水平、出特色,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目標
全面落實國家“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學習空間人人通”工程(以下簡稱“‘三通’工程”), 整體推進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著力打造以“職教新干線”為核心的湖南職業教育公共信息平臺,促進信息技術與職業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積極推進職業教育教學形態和管理理念改革與創新。職業院校教師信息化應用與服務能力明顯提升,高水平教育信息化隊伍基本建成;基本建成與我省現代職業教育相適應的教育信息化體系。
自2013年起,啟動教育信息化管理創新項目建設,所有職業教育省級重點項目申報、過程管理、省里組織的重大活動均依托“職教新干線”空間機構管理平臺實施管理。2014年,省教育廳對市州的績效考核通過空間機構平臺實施管理,省級示范性職業院校開始利用空間對學生頂崗實習等教學環節進行管理。至2015年,職業院校全面實現“三通”工程,寬帶網絡入校率、優質資源入班率100%,師生個人空間擁有率都達到90%以上;公共文化基礎領域的空間課程開出率達80%以上,專業領域的空間課程開出率達60%以上;“網絡課堂”擁有中高職400個專業、91個實習實訓基地的教學資源;“專遞課堂”擁有中職25個專業的教學資源;“名師課堂”擁有150個教學名師的優質課程資源;職業教育省級重大活動、重點項目過程管理、所有高職院校和60%以上中職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均依托空間進行。
二、重點建設內容
圍繞我省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和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需要,重點實施以下“四大工程”,在互動交流平臺、優質教學資源、應用驅動、創新體制機制等領域實現突破,全面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
1、“三通工程”
??? (1)寬帶網絡校校通。鼓勵職業院校通過自主建設、電信運營商投資建設、其他企業通過BOT、BT等方式投資建設等方式,實現校園網寬帶接入;有線或無線網絡覆蓋辦公室、教室、實訓室、圖書館、宿舍等辦公、教學和生活區域;在校生規模3000人以下的學校出口帶寬達到
(2)優質資源班班通。職業院校所有教學場所均設置多媒體教學設施,接入寬帶網絡,具備調用網絡教學資源的條件;數字化教室等信息設備和優質數字教學資源能有效滿足教育教學需求。
(3)學習空間人人通。職業院校全體教職員工和學生、教育教學管理及研究機構全體人員均開通實名制網絡學習空間,空間容量不低于1000GB。學校除按上述要求購置個人學習空間外,應當另行購置部分公共空間用于二級機構和主題空間建設,其中高職院校不少于50個,中職學校不少于20個,空間容量不低于1000GB。
進? 度? 安? 排 |
|||
時間 任務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寬帶網絡 校校通 |
1、高職院校及示范(骨干)中職學校100%; 2、其他中職學校40%。 |
其他中職學校70%。 |
其他中職學校100%。 |
優質資源 班班通 |
1、高職院校、示范性中職學校60%; 2、其他中職學校40%。 |
1、高職院校、示范性中職學校80%; 2、其他中職學校70%。 |
1、高職院校、示范性中職學校100%; 2、其他中職學校90%。 |
學習空間 人人通 |
1、高職院校、示范性中職學校60%; 2、其他中職學校40%。 |
1、高職院校、示范性中職學校80%; 2、其他中職學校70%。 |
1、高職院校、示范性中職學校100%; 2、其他中職學校85%。 |
說明:表中的百分比是指規定建設要求的比例。 |
2、空間教學資源建設工程
(1)主題空間建設。職教新干線重點建設高職大學語文、應用寫作、高等數學(工科類)、高等數學(經管類)、計算機應用基礎、計算機應用基礎實訓指導、高職院校學生頂崗實習指導、就業與創業指導、職業生涯規劃和中職公共藝術等10門課程的教學資源,建成10個特色主題空間。繼續錄制湖湘文化及技能大師經典視頻。鼓勵學校建設湘繡博物館、列車時空、思想港灣等專業特色明顯的主題空間,每年遴選一批特色主題空間鏈接到職教新干線。
(2)“網絡課堂”建設。支持職業院校根據自己的專業特色和優勢課程建設特色教學資源,形成一批共享性精品課程資源、特色專業教學資源、實習實訓教學資源和多媒體課件資源等,構建系統全面、內容豐富的“網絡課堂”。“十二五”期間立項建設的省級示范性特色專業、特色專業、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省級示范性(骨干)院校的重點建設專業要率先建設特色教學資源。每個高職示范性特色專業至少建設5門以上、特色專業和示范校的重點專業建設3門以上核心課程空間教學資源;每個中職示范性特色專業至少建設3門以上、特色專業和示范校的重點專業建設2門以上核心課程空間教學資源;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至少建設2-3個實踐項目空間教學資源。三年內,分別遴選表彰建設中、高職空間特色教學資源150項和100項。支持建設空間仿真實訓教學軟件,三年內空間仿真實訓軟件的專業覆蓋率超過50%。
進? 度? 安? 排 |
||||
時間 任務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
教學資源建設 |
高職教學 資源 |
完成20%。表彰20個特色資源。 |
完成50%,表彰30個特色資源。 |
完成100%。表彰50個特色資源。 |
中職教學 資源 |
完成20%。表彰30個特色資源。 |
完成50%。表彰50個特色資源。 |
完成100%。表彰70個特色資源。 |
|
仿真實訓 軟件 |
專業覆蓋率達10%。 |
專業覆蓋率達30%。 |
專業覆蓋率達50%以上。 |
|
說明:表中百分比是指按規定建設要求的比例。 |
?
3、優質空間資源應用工程
(1)空間課程應用。推動職業院校積極應用數字化教學資源,有計劃地擴大空間課程應用覆蓋率,每年組織空間教學設計大賽。公共文化基礎領域的空間課程開出率達80%以上,專業領域的空間課程開出率達60%以上。三年內,分別遴選表彰中、高職優秀空間課程500項和300項。
(2)“名師課堂”建設。建立“名師課堂”遴選機制,根據教師開發的空間課程質量和使用率,通過“海選+專家評審+行政決策”的程序確立名師,讓名師在線授課成為共享性“同步課堂”,實時錄制回放課程視頻形成“名師課堂”。探索“名師課堂”課程認證,鼓勵學生跨校、跨專業選修“名師課堂”課程。創造條件進行試點,探索以“名師課堂”課程認證為依據授予專業學位或專業水平證書。三年內支持150個教學名師建設“名師課堂”;空間課程的使用率和質量將作為遴選專業帶頭人、優秀教學團隊、教學名師的重要依據。
(3)“專遞課堂”建設。根據武陵山片區37所農村中職學校專業建設情況和區域內產業發展情況,開發中職專業教學資源,建成“專遞課堂”。每個專業教學資源包括人才培養方案、3-5門核心課程的課程標準、數字教案、教學案例、教學素材、教學視頻、仿真實訓、習題庫等,逐步增加“專遞課堂”牽頭開發學校教師在線授課的“同步課堂”頻次。三年內,支持建設25個專業的“專遞課堂”建設。
進? 度? 安? 排 |
|||
時間 任務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主題空間建設 |
職教新干線建設10個特色主題空間,遴選10個學校特色主題空間鏈接到職教新干線。 |
職教新干線完善10個特色主題空間建設,遴選10個學校特色主題空間鏈接到職教新干線。 |
遴選10個學校特色主題空間鏈接到職教新干線。 |
空間課程開出率達30%。表彰50門課程。 |
空間課程開出率達40%。表彰70門課程。 |
空間課程開出率達50%。表彰100門課程。 |
|
“名師課堂” 建設 |
遴選專業帶頭人100個,優秀教學團隊20個,教師名師50個。 |
遴選專業帶頭人100個,優秀教學團隊20個,教師名師50個。建設名師課堂500課時。 |
遴選專業帶頭人100個,優秀教學團隊20個,教師名師50個。建設名師課堂1000課時。 |
“專遞課堂” 建設 |
建設4個專業的專遞課堂 |
建設10個專業的專遞課堂。 |
建設11個專業的專遞課堂。 |
?
4、空間應用創新工程
(1)推進教學創新。加大3G實景教學、S-ISAL教學、CARAS教學、表格教學、晉階激勵教學、競賽激勵教學、空間仿真教學等教學方法的總結、提升和推廣,支持教師根據課程實際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學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2)推進教育創新。支持教師運用個人學習空間開設職業意識養成、心理健康教育、人文素質熏陶等主題空間;支持建立基于個人學習空間的師生交流實時互動平臺;支持運用空間創新學生和職工教育工作。
(3)推進管理創新。支持個人學習空間在教學管理、行政管理、項目管理、學生管理和師生服務等方面的應用;支持基于個人學習空間的碎片化管理系統開發和集成;支持以個人學習空間為基礎,將教育技術和社會信息化手段運用于教育、教學、管理和服務;支持學校促進個人學習空間應用的其他創新。
(4)推進服務創新。支持運用個人學習空間開展職業培訓、轉崗培訓、技能提升、社區教育等終身教育體系建立,遠程教育資源面向社會服務;支持運用個人學習空間服務新農村建設、產業轉型升級、產品質量與安全監控、文化社會事業等;支持運用個人學習空間服務企業技術進步、再創新和協同創新等。
(5)平臺與空間建設。建立機構平臺和學習空間建設激勵機制,開展優秀機構平臺和個人學習空間評選,每年評選一定數量的優秀機構平臺和優秀個人空間(按院校長、行政管理人員、教師、學生分類評選)。
進? 度? 安? 排 |
|||
時間 任務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教學創新 |
制訂3G實景教學法、S-ISAL教學法、表格教學法標準并推廣。學生信息職業能力考核通過率達60%。 |
形成3個以上基于個人學習空間的新教學法標準并推廣。學生信息職業能力考核通過率達75%。 |
形成5個以上基于個人學習空間的新教學法標準并推廣。學生信息職業能力考核通過率達90%以上。 |
教育創新 |
制訂主題教育空間標準,對鐵路時空、汽車文化長廊、心靈港灣等主題空間進行改造升級。 |
1、形成10個以上基于個人學習空間開放共享的主題教育空間。 2、形成3個以上基于個人學習空間的教育方法。 |
1、形成20個以上基于個人學習空間開放共享的主題教育空間。 2、形成5個以上基于個人學習空間的教育方法。 |
管理創新 |
1、省級項目申報依托空間資源輔助; 2、省級項目過程管理依托空間進行; 3、省級活動借助空間開展。 |
1、示范性高職院校和中職學校開始采用空間進行頂崗實習、質量監控等教學管理,重大活動借助空間開展。 2、采用空間對市州工作考評。 |
1、示范性高職院校和中職學校運用空間進行教學管理的領域覆蓋達到60%以上,開始運用空間進行其他管理。 2、其他學校開始運用空間進行管理。 |
服務創新 |
形成3個以上基于個人學習空間開展社會服務的案例。 |
1、形成5個以上基于個人學習空間開展社會服務的案例。 2、推廣應用2個以上典型服務案例。 |
1、形成10個以上基于個人學習空間開展社會服務的案例。 2、推廣應用5個以上典型服務案例。 |
平臺與空間 建設 |
評選優秀機構平臺20個,個人空間400個。 |
評選優秀機構平臺20個,個人空間500個。 |
評選優秀機構平臺20個,個人空間600個。 |
??? 三、保障措施
(一)組織保障
成立湖南省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實施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全省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統籌規劃和宏觀指導。各市州、縣市區教育行政部門和職業院校要成立職業教育信息化工作領導機構,明確分管領導、管理部門和專人負責。要強化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職業院校作為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實施主體地位和職責要求,因地因校制定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規劃,設立“時間表”和“路線圖”,為推進我省職業教育信息化工作提供組織保障。
(二)機制保障
1. 制定建設方案。出臺《湖南省職業教育“三通工程”推進方案》、《湖南省職業教育網絡學習互動交流平臺優質資源建設標準及管理辦法》、《湖南省職業教育“網絡課堂”、“名師課堂”、“專遞課堂”實施方案》,統籌規劃全省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明確建設目標、內容、標準、責任、資金來源和工作要求,形成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標準體系。各地各校要根據本實施方案要求,結合本地本校實際,制定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實施方案,確保全省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穩步推進。
2. 推進校企合作。結合教育部和我廳信息化基本條件和基本環境建設工程、電信“村村通”工程,采用多種校企合作模式,引導企業參與高職院校和省級以上示范中職學校寬帶網絡校校通工程建設。規模較小的中職學校、農村中等職業學校寬帶接入問題,由當地教育行政部門協調或自行組織,按地區統一與企業合作解決。
3. 完善激勵機制。建立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獎勵制度,定期組織開展優秀機構平臺和優秀個人學習空間評選等活動,激發職業院校及廣大師生的建設積極性;完善職業院校學生學分互認制度,鼓勵學生依托空間跨校、跨專業選課,推動學分制改革和信息化教學資源應用;完善職業教育省級重點建設項目管理辦法,將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納入立項評審、中期檢查與驗收指標體系,推動職業教育信息化從資源建設向資源應用與創新轉變。
4. 加強研究與推廣。在職業教育改革專項中設立職業教育信息化技術創新研究項目,重點研究解決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重大戰略問題和核心技術,促進我省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水平不斷提升;采取政府統一購買方式,遴選優質課程教學資源建立“名師課堂”,實施遠程網絡直播教學,向所有空間用戶開放權限,促進優質課程教學資源廣泛應用;采取多種形式,宣傳推廣職業教育信息化技術創新研究成果、先進空間教育教學方法與管理應用經驗,推動全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和信息化建設。
5. 強化考核評估。完善職業教育考核評估制度,將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與管理應用納入職業教育考核評估指標體系,作為對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職業院校考核評估的重要指標;建立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監測統計制度,將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與管理應用納入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職業院校年度工作計劃,發布年度進展報告,開展年度建設目標任務管理考核。
(三)經費保障
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力度,各地各校須設立教育信息化專項經費,要保障信息技術教育設備、設施運行、維護、網絡教學資源開發及應用的經費,積極鼓勵和吸引企業資本投入教育信息化建設領域,省重點支持依托空間創新教育教學管理模式和推動教學理念、內容、方法和手段轉變的學校和教師,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
?
?
?